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β细胞功能失调和胰岛素分泌紊乱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驱动因素。胰岛素分泌是一个精细的动态调控过程,如何可视化胰岛素分泌过程,揭示胰岛素分泌调控机制是胰岛生物学领域的难点问题。
胰岛素在β细胞内与高浓度锌离子形成晶体结构,因此采用不透膜的锌离子荧光探针可标记胰岛素/Zn2+晶体,从而指示胰岛素囊泡分泌。但目前已开发的锌离子荧光探针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该技术在生理、病理情况下的应用:一是探针亲和力过高,导致胰岛内非囊泡分泌信号较强;二是探针发射波长较短,无法与其他荧光探针联用;三是探针生物相容性差、光毒性较强,无法长时间记录胰岛素分泌过程。
近日,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d- and Far-Red-Emitting Zinc Probes with Minimal Phototoxicity for Multiplexed Recording of Orchestrated Insulin Secretion”的研究论文,通过对传统不透膜锌离子探针进行基团替换、化学结构调整,并采用全新的late-stage N-alkylation(在最后的合成阶段进行N-烷基化)合成策略,开发了一系列低亲和力、不透膜的红色和远红发射的锌离子探针,实现多色、多维、长时程胰岛素分泌监测。
该研究为胰岛内分泌和2型糖尿病生理、病理机制研究,以及治疗胰岛素分泌异常疾病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技术。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109510
【来源: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责任编辑:admin) |